前線故事

從地震救援工作中學會的五件事

標籤:

作者:伊莎貝爾戈麥斯﹙世界宣明會全球人道救援行動總監﹚

世界宣明會對導致數以百或千計的人死亡,並摧毀大量基建和房屋的大地震絕不陌生。雖然如此,當地震發生時,我們仍然深感悲痛。我們的同事及家人往往身陷其中。但每當面對地震這股毀滅性的自然力量時,也學會更多更有效的應對方式:

  • 確認同事的人身安全 - 大部分宣明會工作人員和義工都是當地人。他們的家庭也會被地震破壞,如果忘記他們而導致他們流離失所及陷入困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我們在危難之際也要顧念同事,而且他們也可以幫助其他人,這是一個持久有效的應對關鍵。

  • 評估需求及協調 - 在災難發生後數小時至數天,我們和當地機構、其他非政府組織、聯合國合作,並和社區溝通以確認他們的需要和供應鏈上的缺口。如果商店和道路仍然如常開放,向倖存者提供現金,相比派發糧食而導致道路阻塞更為有效。協調工作在這時候也非常重要。向同一批災民重複提供救援物資,導致另一批災民得不到任何物資,將會導致浪費資源和時間,而這正是救援機構、政府機構和聯合國之間緊密合作的重要原因。

  • 確保孩子受到保護 - 向倖存者提供生存所需的同時,孩子也需要特殊照顧以面對地震帶來的精神及情緒創傷。我們為孩子提供安全的地方,讓他們可以安心玩耍,重拾平靜,並且接受社會心理支援及教育。那些安全地方亦可減低孩子遭受暴力傷害的風險,遠離因經歷翻天覆地變化後,在心理重壓之下對他人產生暴力傾向的倖存者。同時有助他們遠離一些企圖剝削孩子的行爲,免於遭受人口販賣、性虐待和早婚。

  • 與當地人合作 - 能夠即時回應災難的往往是當地人,他們熟識當地語言和環境,也擁有人際網絡。因此,人道救援機構並不鼓勵倚靠外來人士前來領導救援行動。在可能的情況下,都傾向與當地組織合作,在緊急災難中支援及裝備他們的能力,令當地社會能擁有更强大的能力面對災難。

  • 倖存者並非受害者 - 在可能的情況下,向倖存者提供現金援助,讓他們可以把金錢應付迫切需要,同時提供特定物資和援助以回應所需,例如女性衛生用品、為殘疾人提供指定援助、提供公共衛生及保護兒童信息,以及向嘗試重建生活的人士提供相應技術培訓。另外,也會傾聽倖存者的聲音,了解機構所提供的災後援助的成效,以便進行調整。

我們只有在支持者和捐助者的慷慨幫助下,才能夠切實地推展救援行動,為經歷危難人士提供所需;亦只有透過同事與伙伴的無私奉獻,才可以在前線一起為受影響的孩子和社區,提供更多所需援助。

了解更多宣明會的緊急救援工作

本地實習生分享 2023

[2024/03/14] 在2023年10月,兩位來自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同學以實習生的身份參與在香港世界宣明會的公共教育工作

豈只家庭主婦:一群兒童關顧員的蛻變

[2023/09/20] 兒童關顧員是宣明會在前線的重要伙伴,而她們在見證孩子生命得著轉化的同時,自身也經歷蛻變,變得更勇敢、更有自信。

不一樣的牧師,不再一樣的社區

[2022/10/06] 「現在,牧師有足夠的資源,能教育社區中的兒童及為他們發聲,不再只是在聚會的開始和結束時作祈禱的人。」

疫中求變:厄瓜多爾四方教會與克丘亞教會走上的新路

[2022/10/06] 安柏圖牧師認為社交媒體是信仰在疫情期間的新伙伴。福音已透過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突破教會的四面牆,傳到世界各地。

裝備教會領袖 推動社區改變

[2022/10/06] 三百多名宗教領袖成為了推動改變的力量,轉化兒童和家庭的生活。

微不足道,但不會遺忘

[2022/10/06] 無私的愛心行動不代表毫無掙扎和難處,但跨越障礙、進到受苦群體中,正是對耶穌教導忠心順服的表現。

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2/01/21] 「我一生都在逃難。現在我已年老,跑不動了。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平。我很想將來在南蘇丹的家鄉安葬;但若要成真,必須先有和平,我們才能安然回去。......

和平,由孩子做起

[2022/01/21] 「和平就像我們每日的飲食一樣,如果要活得好及與人融洽共處,我們十分需要和平,就好像我們需要食物一樣。」12歲的昆天奴說。

組裝3D打印義肢 啟發中學生認識科技與災害

[2021/09/13] 2021年的暑假,來自21間學校的39名中學生在香港大學參加了宣明會首次舉辦的「走出課室」工作坊:你手造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