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心繫緬甸的季明醫生

作者:小獅子

季明醫生早前到訪香港,與總幹事趙煥明(右)合照。
「我覺得緬甸已經完全改變了,像一條毛蟲變了一隻蝴蝶,不可能走回過去了!」季明醫生堅定的總結。

季明醫生是緬甸第二代華僑。父母是福建人,1947年逃難到緬甸仰光,他們開了一間麵包店。

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共內戰,很多沿海省份的同胞都選擇逃難到東南亞沒有戰亂的地方。

「緬甸是當年東南亞最繁榮安定的國家!英國人統治時把教育、醫療等都辦得很好。」

1960年代初,季明醫生出世不久,緬甸軍政府上台,把很多外國人趕走,把宣教士趕走,最好的外國教會辦的學校被國家接管。經濟轉差,中國文化大革命蔓延當地,白米短缺引起社會不安及動盪。華人較富裕有錢,軍政府把很多問題責任推到華人身上,排華情緒升温,仰光唐人區被燒。中國人開始被歧視,政府或社會的高位都不會有華人。為安全,華人都要把華籍身份收藏起來。

「小時候,在仰光,媽媽帶我們返教會。媽媽是家中第一個基督徒,她是一位護士。當年還在福建廈門時,聽宋尚節的佈道歸主,開始上教會。」

季明醫生在仰光讀醫科,畢業後行醫。「窮人都付不起錢,病人都是有錢的。」他花更多時間在教會的診所診治付不起費用的窮人。


「我最希望投入公共衞生服務,幫助更多人。」

1989年他毅然跑到泰柬邊境服務難民。1991年,他轉到內戰大屠殺後的柬埔寨首都金邊,開始參加宣明會工作,管理金邊當時唯一的兒童醫院。他的兒女也在柬埔寨出世。「柬埔寨是孩子們長大的地方。」

2000年,為了孩子的學業,他們移民去澳洲。他在大學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兒女獨立些後,2006年,他按捺不住,離開澳洲悠閒的生活,與太太返回緬甸,再投入宣明會的工作,負責亞洲區的醫療項目。而且,他爸媽年紀也很大了,他想回仰光多陪他們。過去幾年,他父母先後安然離世,季明醫生慶幸他返回緬甸多時間陪在他們身邊。

過去十年,他的足跡走遍東亞南亞貧窮的村落,致力改善貧窮人的公共衞生服務。

「我爸爸是個很慷慨的人,常送日用品給貧窮鄰舍,又常常寄包裹回福建鄉下。他很安靜地跟別人分享,從不張揚。」季明醫生近年有機會去福建探親,聽到很多親戚感謝他爸爸當年的慷慨支援。


季明醫生的醫生同學朋友都變得有錢了,住大屋駕靚車,但他覺得他自己活得更滿足。

「我最大的滿足是見到窮人有發展改變的機會。現在,我多了時間訓練新的同事,這是頂開心的,可以傳承多年的知識與經驗。」

季明醫生原來不是姓季,他姓「白」。「當年排華,中國人都要躲起來,藏起自己中國人身份。」所以,季明醫生其實叫「白季明」,福建人,緬甸華僑。但那個時候,中國姓都不敢用,所以就叫了「季明」。

2008年五月,孟加拉灣一個大颶風突然轉彎吹向緬甸沿海,造成八萬多人死亡,無數房屋、漁船、道路、碼頭、社區設施遭嚴重破壞。軍政府禁止外國傳媒進入緬甸或災區報道災情。身在仰光的季明醫生,勇敢地接受CNN、BBC、ABC(澳洲廣播公司)等訪問,將災情嚴重及破壞向世界報道,令全球起來籌款幫助。

「多年工作, 覺得其中一個挑戰是要有勇氣說真話。」

緬甸真的變了?

「真的變了,不可能回頭。舉一個例你就明白:大約十五年前,在仰光機場買一張電話卡要二千美元。五年前是五百美元。今天是兩美元。通訊資訊開放了,緬甸與世界接上來了,大家對前景都感到光明多了!」

「我希望所有緬甸人都能分享開放發展的成果,特別是窮人。」這是他的心願,他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