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可持續發展社區──不是到非洲賣鞋
作者;日堯
在香港,社區的發展方向與孩子的想法,好像絕不相干。小時候,我們會因為附近多了一個鞦韆或遊樂場,興奮不已,卻鮮有機會參與計劃社區的設施,甚至說出我們的需要或想法。對於香港這個擁有城市規劃的地方,可能問題不大,因為醫療、教育、水電資源和康樂文娛等基礎設施,也必然會納入考慮範疇。可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不僅難言繪畫城市藍圖,連基本的社區建設規劃,亦可能欠奉;同時,更面對著本地資源和發展資金緊絀的情況,社區發展真是談何容易!
發展不同賣鞋?
曾聽過一個到非洲賣鞋的小故事,一間公司派員到非洲考察市場,第一個推銷員甫見非洲人沒穿鞋子,立即斷定這兒不能發展賣鞋業,便悄然離開;公司又派出第二個推銷員,當他甫見非洲人沒穿鞋子,又立即認為這兒擁有龐大的市場,可予以發展。你想到底是哪一個推銷員,更懂發展之道呢?
故事的結局如何,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兩位推銷員卻擁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僅站在一個外來者的角度,去了解當地人的需要,並未詳盡了解地方上的文化習俗和民生民情,便希望把外來的一套,加諸其中,顯然難見成效。
每個社區都不只是一片土地,如果無人居住,根本形同虛設。所以,發展社區的靈魂無疑是當地居民,絕不能忽略他們的想法和需要,因為只有他們才知道怎樣的社區最為合適,也唯有他們可以看見社區未來發展方向。在宣明會工作的發展中國家裡,大部分都是資源匱乏的貧困社區,而我們一直相信當地居民的意願和參與,是成功推動社區發展的關鍵,因為社區環境的改進,必先源於居住其中的人的轉變。故此,建立社區居民和相關持份者的能力,並提供欠缺的資源和技術培訓,讓他們同心從實踐中學會找到問題,做計劃、執行和學習監管,才能慢慢把社區建設起來。
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今年《世情》專題,我們嘗試了從農業、教育、兒童權利和城市發展的範疇,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實踐模式。而今期我們希望從理論進到實踐,看看宣明會如何致力在貧困社區,與社區人士和各持份者一起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可持續發展的社區不僅關注環境保育,也需要考慮人力資源和社區的經濟情況,重視消除貧窮和開展能令社區得以發展的因素,從而令社區人士不僅現時安居,也可以長久地在有規劃和運作完善的社區,繼續享有各種權利。
具體的落實,則是宣明會如何在工作的地方,切實協助社區人士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改善區內兒童和家庭的生活,長遠達致自力更生,甚至具備能力,繼續發展社區的未來。當然,可持續發展社區能否實現,亦非常倚賴各持份者的參與,包括社區人士、地方政府機構、地方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的支援、協調和參與,一起建設穩健龐大的社區網絡。因此,如能及早向各持份者灌輸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大大影響社區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