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標籤:

《世情》在寫我

作者:趙煥明

「我唔做無意義的事,特別是要長期做。」面前的文蘭芳十二分認真的說。

《世情》,她做了二十六年,相信不屬於無意義的事!

《世情試刊號》在1992年十月十五日面世,總編輯是文蘭芳,二十六年前。2018年十二月的一五一期《世情》,文蘭芳的名字仍默默地守在雜誌上。蘭芳是《世情》的母親,生他養他,使他成為很多香港人及捐助者認識明白貧窮世界的一扇大窗。

「《世情》傳遞的不單只是理論、個案,更是一種價值觀,一份願景,一份使命。《世情》的教育性很強,希望能影響大家思考:生活不只是飲飲食食,窮人災民是有價值有尊嚴的,分享是重要的。中學生的心像土壤,好種子種下,會慢慢結果。《世情》也造就今天的我,我寫世情,《世情》也寫我,影響我。」

「能堅持一件事二十六年,因為自己也是受惠者!世情教我常存感恩的心,我感激這份困難沉重的工作,從付出中我也得到。」

「早年,做一期,病一期,」蘭芳像控訴的瞪大雙眼望著我。我明白,我也曾寫不出,也曾寫完愛滋病孤兒個案後沉下去。

「我們處理的資訊資料都是很沉重很辛苦去消化的:盧旺達大屠殺、童兵童婚童妓、愛滋病、內戰、地震、海嘯、制度不公……人真實的經歷,罪惡赤裸裸橫行。自己的感情情緒很容易被拖進去,自己不是想像中那麼堅強理智不受影響。趕死線時會把感情壓下去,交稿後那些壓抑便像潛水艇升回水面……」

能堅持二十六年另一重要原因是:信任,互相信任。「宣明會給我很大自由度,機構由小變大,我與同事合作得很好,從沒有把我當外人。做《世情》,大家都要放入很多感情、心力,信任很重要。我們一直都有很好的隊工,這是十分難得。」

「世界是否好了,貧窮世界有否改善了?」

「千禧目標總結極端貧窮減少,埃塞俄比亞1982年的大饑荒沒有再重演,很多貧窮社區脫貧了。但大環境仍有很多毛病:資源不均不公平,財富過份集中。甚至進步國家如美國、日本也有很多人活在貧窮中:無屋住,食物不足等。在香港,我們關心多了,願施捨,但社會公義仍不足,我們不易易地而處,我們容易覺得窮人不夠勤力,覺得窮就是價值不高。」

廿多年,跟蘭芳一齊去前線探訪多次:蒙古、泰北、寧夏、印度、馬拉維等。「他們給我很多啟迪:蒙古人面對冰冷那份堅忍,泰北那位年輕佛教徒醫生選擇回到鄉鎮小醫院照顧愛滋病人,貧窮人互相照顧幫助,非洲婦女快樂地載歌載舞……我看到人有善良能力,看到每個人的價值。」

蘭芳是終身學習者,她每年讀五六十本書。「我要執好屋企啲書,我好多書,買書快過睇書,書成為「牙簽樓」…… 我百分之九十五是紙板書,也買電子書,去旅行出外方便些。」

蘭芳未停過寫文章。「這些年做了很多編輯工作,為讀者寫。往後希望多點創作,為自己寫。」

「《世情》,我還有兩個任務:協助保持《世情》質素,和參與討論《世情》改變。」

文蘭芳是編輯,是作家,是貧窮議題專家,是貧窮人的同行者。蘭芳更是香港世界宣明會的一份子,是《世情》的母親。

謝謝蘭芳。

蘭芳(右一)探望馬拉維的孩子。

2001年探訪泰北之旅,蘭芳(右三)難忘那位回鄉照顧愛滋病人的年輕醫生。

蘭芳(前排右三)2014年出席宣明會會議,我們視她為宣明會的一份子。



"《世情》對我的影響是給我一個發展的機會,相比初期,真的成長了很多,無論是在編輯技術,以及對於問題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增長,這些都是建基於宣明會對我的信任,是一份恩典。"


"這是很有趣的,也是人生的道理,想得太多便做不到。當然不是每件事情都會成功,但是,後來能夠成功或者取得成果的,都是起初只是覺得好便去做的事情。"


"在蒙古探訪兒童收容所時,看見孩子互不相識,年紀稍長的卻會主動照顧年幼的,把他們抱在懷裡。這是很美麗的圖畫,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環境艱難並沒有磨滅人性美好的特質。"


"全是恩典,不是每個人也能執筆表達所想,有能力的便應該去做,有沒有人閱讀或欣賞便另作別論,也不是最重要的。我不是想影響千百萬人,影響到一個人已很重要,這樣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一生直至年邁,也要堅持影響人。"


"《世情》正是不斷的提醒大家,有一些事情不要認為自己看過了,便能夠明白,希望大家繼續多加思考和探索。"



總幹事的話

十一月十一日全球70位國家領袖聚集法國巴黎,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紀念儀式。第一次世界大戰有近千萬士兵陣亡,近800萬平民被殺,留下大批孤兒寡婦。

世路思潮

1978年讀了《倚天屠龍記》。那年電視台播著倚天連續劇,每天被張無忌趙敏周芷若牽引著心思,但劇集未播完便要出國升學,同學借來四大冊小說集,上機前......

專題

幸福是什麼?是擁有美好家庭?是兒女孝順聽話?幸福的鑰匙,你是否已經握在手裡?

世界之窗

現時,全球七十多億人中,四分之一是十四歲或以下的孩子。如果他們的夢想與力量,代表著世界的未來與方向,那麼,他們的2018年過得如何?

苦難中同行

尤達親述他被擄成為童兵的故事:「四年級時,我有一天和媽媽及哥哥往拾花生。武裝份子突然出現,捉拿我們。媽媽和哥哥也先後獲釋,只有我被迫留下來......

捐款何處去

剛果民主共和國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雖然國家天然資源豐富,但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卻深受政局動盪困擾,以致發展停滯不前......

中國心

秋風起,又到了一年豐收的季節,你的腦海裡是否也是金燦燦的水稻隨秋風搖曳?龔大哥是宣明會「稻鴨共作」生態米種植項目小組長,他在外打工十幾年後,辭職回到......

孩子篇

「助養兒童計劃」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社區中的孩子因而學懂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並參加了農村清潔日;我們還鼓勵他們熱愛學習和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