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vin參加不同年份的「饑饉三十」營。
沿路風景總在變化
從二〇〇二年開始,Kelvin連續十五年參加「饑饉三十」活動,今年的「饑饉三十」,他也照樣會參與。
年復一年,為什麼堅持參與?Kelvin說:「我沒有覺得自己參與了很久,也不覺得悶,因為一直以來都在演變中。」起初參加時,他聽到別人說,以前沒有這麼好玩,聽聽音樂會而已。「我參加的時候,有工作坊可以參與,同時每年各有重點國家,也會按那些國家的需要設計一些工作坊。每年都有新工作坊和新國家資料,我覺得很不錯。何況每年有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玩,撞出不同的化學作用,不會覺得悶。」
Kelvin第一次參加「饑饉三十」就當起組長來,他笑說這是因為年紀輕,勇於嘗試。「當時報名也只是希望挑戰自己,看看能不能捱餓三十小時。那時對別人的貧窮沒有感覺,因為自己都窮。」
沒想到跟營友十分投契,漸漸成為共同前行的朋友。「當時認識的朋友至今仍保持友誼,每年『饑饉三十』會見面,平常也會相約共膳。我們還有一個義工隊,間中會搞活動,大家有見面的機會,關係不難維繫。」
志同道合的群體
Kelvin驚覺時間過得很快,一群朋友同行已十五年。「可能饑饉有一種魅力,大家志同道合,一起捱餓三十小時,一起去做一點事,感情很易建立。」第一年他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擔任組長,「第二年他們主動找我做他們的組長,到二〇〇五年還是一組。後來人多了,不一定繼續能做他們的組長,但大家仍在附近。長期參加『饑饉三十』的人都有付出的心態,不會計較,很容易保持友誼,彼此很易熟絡,好像本來就是朋友,轉眼就過了這麼久。」
一群人在一起漸漸更緊密,到二〇〇六年他們想,都已經連續參加了幾年,也認識了更多人,是不是可以再做點什麼?大家討論以後,決定成立義工隊。「起初沒有特別活動,只是辦饑饉重聚,希望維繫更多人。我們自己一組很緊密,但其他人則不太認識,於是公開給其他營友。」
那時候開始流行用網上媒體,他們用「Forum」連絡,大家自由把一些世界和本地的需要貼上,彼此討論就可能會促成一些行動。當然是比較鬆散,漸漸才會聚焦。「我想我們本來是希望參與者多認識貧窮,與『饑饉三十』是有重疊的,是要去做出一些延續。我們在營內認識了饑饉是什麼一回事,可否在營外也做一些類似的東西?於是後來就決定了向著這一個方向。」
延續饑饉精神,燃起心中的火
十年來這個義工隊也辦了好幾個重要活動,包括到澳門、台灣參加饑饉活動,自己組團探訪柬埔寨,在香港舉辦貧窮體驗等等。
Kelvin指出,「主要骨幹成員不多,成員最多的時候也只有六七人,目前則是四位。我們有一些人由始至終是有火的,他們去籌辦活動,其他人看見你有火,會自動來參加。」人多不一定好辦事,以火點火更為核心;不過他們也不會閉門造車。Kelvin說:「我們幾個是可以廣納其他人的意見的,留意到有什麼意見和聲音,便會去搞活動。」
因為有人提出想體驗其他地方的饑饉活動,他們去了澳門後,比較容易參加的就是台灣展望會
(宣明會)的「飢餓三十」。「他們的形式有點不同,要自己辦DIY饑饉營,然後再聚集一起作結。」
Kelvin笑說:「參加台灣的饑饉令我們發現自己可以搞營會。於是我們辦了一些貧窮體驗營,還可以嘗試一些『饑饉三十』營以外的環節,例如真的到河邊擔水,城市定向等。參加的人有些是沒有參加過『饑饉三十』的,但即使是『饑饉三十』的營友,也覺得有不同的體驗。」
「去年沒有『饑饉三十』營,我們認識的舊營友都覺得很可惜。畢竟對著電腦告訴別人自己正在饑饉真的是另一回事,我們還是喜歡聚一聚,於是我們搞了一個貧窮體驗營,還找到一塊田讓他們去耕種。他們耕作的時候我們就去驅趕他們﹗如果是在『饑饉三十』營就只能模擬了,這給予參加者另類的體驗。」
改變人心最重要
Kelvin提到二〇〇九年的貧窮體驗營,有一個項目是給營友每人港幣三塊半要他們搞妥自己的晚餐,體驗貧窮。當然單獨一個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分組合力進行。Kelvin說:「他們的反應比我想像中還要投入,而且很享受。除了每人只得三元半的資源,我們還訂下其他規矩,不可以吃加工食物,要均衡飲食,有菜有肉有澱粉質。想不到他們很認真地買餸煮飯。買了餸菜回來要問我們借炭爐,我們要收費,沒有錢的要做苦工﹗事後我們會解釋天然資源是不一定有的。」
餐後營友會分享感受,其中有人分享,當他們很珍惜辛苦搞出來的晚飯時,他會想起媽媽煮的飯菜,想起很久沒有找過媽媽。Kelvin說:「我覺得那已經是很值得的了。……從參加『饑饉三十』開始我多看了世界的狀況,發現貧窮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籌款去幫助他們很有意義,但只是杯水車薪。飢餓的存在基本是人對其他人的關愛並不足夠。比如說每六個人就有一個捱餓,那麼另外五個人去分享食物給他不就解決問題嗎,只是實際上辦不到。但我們也不能因此什麼都不做,我想,我們不是要去改變世界的貧窮狀況,而是先去改變自己,改變身邊的人對自己的群體的做法,令關愛可以傳出去。」
給予令生命更豐富
那麼,參與「饑饉三十」活動十五年以後,Kelvin又怎樣看自己的改變?他說:「有兩方面,首先是人生觀正面了很多。小時候家貧,我會覺得事情就是這樣了。然後我學到不要自怨自艾。在『饑饉三十』營我看到,有些地方的人要走兩小時才能取得食水,他們真的很辛苦,但他們還是會去走那兩小時的路,生命力是這麼強。我也可以正面些。以前我做不到的事情我會想我是做不到的啦,但在義工隊認識了一班很好的營友,當我卡住了不知怎辦時,我把困難拋出來,大家就七手八腳搞妥了。原來只要有心去做,這世界都會幫到你。」
另一方面的改變就是深刻體會「施比受更為有福」。「那一次我們與其他團體合辦去柬埔寨體驗,其中兩天一夜探訪了一所孤兒院。那裡有一名小朋友對我十分親密,一直拖著我的手。我們晚上另住一處,但兩個白天有很多交流,我們幫忙植樹種花,當時走遍整個孤兒院,只找到兩朵花,我每次走過都細心欣賞,覺得很珍貴。到了第二天我們離開時,那小朋友追上來,我轉身看他,他遞給我一枝花。他竟然把一半的東西給了我﹗在他的世界只有兩朵花,他給了我一朵﹗我得到的遠超過我的付出。」
為了找相片,Kelvin翻閱了過去留下的記錄。回望過去的日子,Kelvin想到原來事情就是一環扣一環地發生,也不是出於他刻意的計劃,只是自己把握了身邊跳出來的機會。「只要跟一班有心人在一起,自然就走出一條路來,是一條正路。」 同心結伴,走關懷貧窮飢餓者的路,Kelvin體會的,是生命愈來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