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窗

標籤:

烏干達

改善醫護服務  減低孕產婦死亡率

雖然烏干達近年的孕產婦死亡率正在下降,但比率仍然偏高,每十萬名孕產婦當中有三百三十六人死亡。然而,對於在家分娩的態度卻正在改變。

「我的長子是在家裡出生的。」三十三歲的貝倫達說。她第二胎也是在家分娩,但產後數日後仍然深受頭痛困擾。那時她並不知道,自己原來出現了子癇症狀,嚴重的可以致命。她說:「我以為在家生小孩是自然不過的事。」

2012年,貝倫達在家生了第三個孩子,由於沒有受訓的醫護人員在場,應對產後出血的狀況,貝倫達需要到離家兩小時路程的醫院治療。而她生第四個孩子時,選擇到設立於健康中心的婦產科病房分娩,但那裡又冷又不舒服,餵哺初生嬰兒時尤其難受,令她決心下一胎回到家中分娩。「我聽其他媽媽說過,醫院的產房設備不太好。我自己確認以後,覺得真的不值得折騰一番到那裡生孩子。」

有鑑於此情況,宣明會與當地政府、健康中心及社區合作推行項目,以應對一些可以避免的母嬰死亡成因,例如延遲求醫和在醫療設施內缺乏護理服務。這個項目旨在發展、裝備和提升烏干達北部的四間健康中心,令更多人可以獲得及使用母嬰健康、營養及水利衛生等服務,並且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宣明會與當地政府合作,培訓助產士、護士、臨牀醫生、社區保健員和其他產科醫療服務人員,包括教導他們如何處理併發症,也督導醫護人員和管理人員。項目同時為婦產科病房添置新的設備和物資,並與健康中心合作提升護理質素。其中一位社區保健員是貝倫達的鄰居,她向貝倫達解釋在家分娩的危險性,也告訴她健康中心重建了,醫護人員亦已經受訓,預備好幫助婦女順利分娩。

貝倫達2018年在一所健康中心誕下第五個孩子。這所健康中心在重建後,裝備齊全,而且清潔、溫暖,還有自來水。在醫護人員幫助下,貝倫達順利生產。她說:「在醫院生孩子真好,那裡有清潔的水,我可以在生產後為自己和寶寶清潔。我覺得很安全,醫護人員也照顧我,這次經歷很好。我不禁開始問自己:『為什麼要在家裡生孩子呢?』」

去年十月,貝倫達再次選擇到這所健康中心分娩,她亦鼓勵所有孕婦不要到臨盆時,才到醫院。「如果我再次懷孕,每次的產前檢查我都一定會去,並且,及時來到健康中心生產。我很開心在那裡生孩子,因為它與宣明會接手前完全不同,環境衛生和服務也很好。」

印度

為受疫情影響家庭提供現金援助

喪偶的桑托莘與母親及兩名女兒,分別是十八歲的普加和五歲的森拉達,居住在印度北部勒克瑙一間狹小的房間。2019冠狀病毒爆發前,她們僅僅依靠店鋪的收入為生。

受2019冠狀病毒影響,印度不少學校停止面授課程,但她們家負擔不起手機上網的費用,普加要到親戚家中上網上課程。

桑托莘說:「這裡實施封鎖措施的時候,我們的店關閉了三個月。我們既沒有食物,也沒有錢。我祈禱我們不用再過這樣的日子。」

只可惜他們一家四口面對的困境變得更艱巨,普加患上了腸胃炎,需要緊急接受治療。

桑托莘說:「當時公立醫院都住滿了感染疫症的病人,沒有醫護人員能夠提供治療,我們只能到私家醫院求醫。」

「我們根本沒有錢。就在那時候,我們從印度世界宣明會那裡收到了三千四百五十盧比(約港幣三百六十元)作為普加的醫療費用。」桑托莘說。

桑托莘一家的情況現正逐漸改善,對她們來說,宣明會的援助來得正是時候。她笑著說:「宣明會是上帝給我們窮人的禮物。」

印度世界宣明會提供現金援助,有別於一般的救濟援助,受惠者不是獲發救援人員預備的乾糧和衛生用品,而是可以各自按需要決定如何使用援助款項。

印度德里許多家庭都受惠於此項援助,以改善生活。每名受惠者可以獲得現金五千盧比(約港幣五百二十元)。自2020年五月至今,此計劃已經支援逾五十九萬個家庭,涉及約港幣一千二百九十萬元。

家庭可以利用資助款項購買生活必需品,重拾在封城期間大受打擊的生計。同時,受惠者在指定商店購物,亦有助振興當地經濟。

標籤:

宣明人語

願為大地帶來生機

作者:Tony Rinaudo (澳洲世界宣明會資深氣候行動顧問)


開創了「農民管理天然資源再生」模式的宣明會資深氣候行動顧問Tony Rinaudo,多年來走遍各地,協助推動土地再生的工作。
1861年,美國外交家和保育先鋒喬治 • 馬什寫道:「一片比整個歐洲大的土地……全然未有人使用,充其量只有極少數人居住……人的行為使地球表面變得荒蕪,幾乎如月球表面一樣……這些地方曾經有茂密的森林、青蔥的牧場和肥沃的草原。」這時候,全球只有約十億人,而且推土機和電鋸尚未面世。

時至今日,人口不斷增加,而且可以不受制約地使用科技,以致環境破壞急速得難以想像。馬什在一百六十年前提出的警告,就是人類能夠摧毀地球,他說得對。

我畢生致力參與再生的工作。我親眼目睹過一些完全荒蕪的地方,有些則瀕臨生態崩潰,令生命難以維持。而住在這些地方的,往往是世上最貧窮的人,他們的生計十分倚賴土地,卻飽受極端氣候牽制,缺乏應變方法或退路。降雨本是祝福,現在卻變成洪水和山泥傾瀉。由於退化的土地無法吸收和逐漸釋放水分,可能演變為大旱災,引發糧食失收、飢餓、流徙,甚至死亡。

經過四十年與各地社區合作,使我確信其實有很多事可以做。環境和生態系統復原能力非常強,只要給予機會,就能自行再生。我學習到如果我們與大自然合作,大自然是能夠自行復原的。我們可以視乎當地情況,使用不同再生方法,包括我與一群尼日爾農民一起開創的「農民管理天然資源再生」模式,配合全面的放牧管理和取水技術,就能夠完全改善一度退化的土地。

很多貧瘠的土地都有個「地下森林」,即是一片由樹樁、樹根和樹籽組成的網絡。在樹木長得茁壯前,停止焚燒、收割莖部及放牧牲畜,就可以低成本和快速地使一個森林重生。

在東非和亞洲部分地區,隨著森林再次覆蓋地面,河川再次流動起來。放牧的草地也逐漸復原,因為樹木重新長起來,大大增加了草料的出產。環境回復健康,使居民得到更好的營養,收入亦得以增加。

讓我看見希望的,還有「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計劃。宣明會很榮幸成為此計劃的支持伙伴,並致力倡議在承受生態系統的惡果方面,孩子是最脆弱的一群,也會因為我們不予以行動,承受最嚴重的損失。

誠盼大家一起懷抱希望,與大自然同工。這樣,就能重新綠化我們的地球。

總幹事的話

九月了,回想起近兩年,與孩子走過這段不一樣的疫境學習之旅,真的一點也不容易。停課時,擔憂他追不上進度;上學去,又擔心他是否適應久違了的校園生活。

世路思潮

有些人,有些事,一生難忘,靜靜地存放在內心的一角。偶然夢見,想起,便像看見彩虹,看見繁星,看見天使。

專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喻意是樹木成長需時,但培育人才所花的時間更為長久。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成長的黃金期只有匆匆十數年。一旦錯過了,便可能會失卻......

苦難中同行

「清晨六時開始,我出外尋找任何可以吃的,但這裡太乾旱了,很難找到食物。當我走到鄰村已是九時,我想為女兒求一點水,卻看不見一個大人。村裡的小孩說......

捐款何處去

蒙古自從在三十年前經歷平穩的政權過渡後,人均生產總值增加了兩倍。但是,受到2019冠狀病毒疫情嚴重打擊,蒙古的經濟出現了自九十年代初以來最嚴重的萎縮......

人物專訪

「我探訪過一個基層家庭,小女孩唸初小,她開心地對我說,因為成績好,媽媽那天給她吃了一塊圓形的午餐肉。而我看見媽媽在背後不禁眼泛淚光......

中國心

十二歲的小冰患有先天性白內障,自出生就無法看到這個繽紛多彩的世界。父母從老家來到城市打工,她和弟弟妹妹也一起前來。到了入學年齡......

助養樂

讓孩子健康成長,從來都不容易,特別是對貧困地區的父母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我們衷心感謝每位助養者一直以愛陪伴你們的助養兒童,見證他們的成長。

孩子篇

在一個眾多孩子都夢想成為教師或上班族的小村落裡,有一個小男孩的想法與眾不同。「我想有一天成為飛行員!」十歲的傑伊說。